- 热门职位
- 热门地点
- 地区招聘
◆ ◆ ◆◆
创新“3+1”教育模式
培养新旧动能转换“双核”高技能人才
青岛技师学院
◆ ◆ ◆◆
宾客评论
秦川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人文素质教育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青岛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教授
背景和主要目标
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德、智、体、美”。当前,山东省正在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急需大批高素质劳动者,特别是适应新技术、新产业发展趋势的技能人才。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我国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企业在用人方面越来越注重员工的综合素质。
技术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阵地。但长期以来,社会和家长的偏见使得技术教育难以获得满意的学生,学生理论基础薄弱又导致技术教育难以培养优秀人才。与此同时,社会对学历教育的片面追求也影响了技术教育的发展。就连政府的财政投入也不够。技术教育没有得到重视。甚至可以说,一直生活在夹缝中。以此为背景,青岛技师学院于2009年提出了核心职业素质与核心职业能力培养并重的“双核”培养教育理念。遵循教育教学和学生职业成长规律,立足学生可持续发展,学院将培养目标、企业素养要求、学??生发展需求、职业能力标准、学校企业文化等内容融入其中并组织开发核心职业素质教育课程、教材、职业素质评价体系、学生成长手册,旨在构建当代、适应性强、市场化的核心职业素质培养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和谐、个性化发展。培养学生,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提升技术技能人才的综合职业素质,培养一批技艺精湛、技艺精湛的工匠。精神高技能人才有助于提高我国产业工人的整体素质。
成果及突破点
青岛技师学院注重学生的健康成长,以多元化、自主性、发展性、综合性为宗旨,为学生搭建学习、交流、展示、全面发展的平台。形成了以思想修养为重点、以专业发展为基础、以核心能力为驱动、以第二课堂为推动的素养教育培训体系,有效推动了“3+1”教育模式的实施,实现了教育让每一个学生全面发展、有一份体面的工作的目标。
1、“3+1”教育模式塑造学生良好职业素质
在人们的传统印象中,大多数技工院校的学生职业素质较低,文化素养较低。形成这种社会偏见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传统技术教育缺乏对学生职业精神和文化素质的培养。一。为了改变这种状况,青岛技师学院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3+1”的教育模式:“3”是专业课堂、职业素质课堂、第二课堂;“3”是指专业课堂、职业素质课堂、第二课堂; “1”是指职业素质评价体系。 “3+1”的教育模式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质。
通过专业课堂的主阵地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将职业精神与课堂教学、实习和技能训练融为一体,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培养适合专业工作的职业素质。利用专业核心职业素质课程学习和锻炼职业素质,结合企业文化和企业需求,引入“任务驱动”和“项目导向”的理念,将学生的学习过程转变为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将抽象的识字教育转变为实践性、可操作性、可评价性的具体内容。通过第二课堂文化活动,帮助学生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文明礼仪、作风纪律,帮助学生培养和发展特长。借助核心专业素养评价体系和素养成长手册,鼓励学生发挥特长、挖掘潜力。
“3+1”的教育模式不仅使学生的专业技能更加精湛,也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素质。毕业生还没走出校门就被企业抢走。青岛特瑞德公司人力资源经理表示,“我们在招聘人才时,不仅看毕业生的专业技能,更看重学生的综合素质。技师学院在学生职业素质培养方面做得比较好,毕业生也符合公司的要求。 ”
平均而言,学生将有三个职位可供选择。 “毕业生”市场变成了“卖家”市场。毕业生在就业中占据主动,在招聘面试中充满信心和底气。一些知名企业甚至现场“竞价”,将实习期间的工资从3000元提高到5000元。 2018年,27名新设专业的毕业生被10家企业“竞争”,可见其受欢迎程度。
2、“双核培养”理念助力校企合作共建
随着青岛技师学院将“核心职业能力”和“核心职业素质”双核培养理念融入到日常管理中,学校教学管理与企业用人需求的契合度不断提高,为高质量办学奠定了基础。企业合作。 。
学院在狠抓学生技能提升的同时,也把学生职业素质的提升作为另一重点。 2011年以来,学院开发了核心职业素质课程体系,涵盖团队合作、自我管理、沟通、创新等能力的培养。不仅分阶段开设通用课程,还针对不同专业、不同水平的学生量身定制课程。
根据学生发展特点,提出四层次德育培养理念,实现素养教育全阶段覆盖;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开设拓展训练营,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和综合专业能力;针对企业就业需求,开展“做生意”“好专业人”系列讲座,为毕业生提前融入职场提供指导和帮助……经过系统的职业素质训练,学生精神面貌有了新的提高。有了很大的提高,适应职场的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企业纷纷前来合作办学。
青岛地铁在我校的委托实习生人数逐年增加。海信、海尔、青岛港等大型企业与我校共建专业和实训基地,对学生进行订单培养。 “毕业即就业”的良好就业前景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家长在为孩子选择学校时,不再只注重升学,而是愿意选择青岛技师学院学习一门技能。
近年来,学校学生素质逐步提高。超过二级成绩线或普通高中录取线的学生人数逐年增加。很多本科毕业的学生甚至放弃了大学,来到这里专攻“学术领域”。不少大学生也前来“回炉”深造。
3、职业素质评价体系耦合企业用人需求
目前,企业在招聘时,更加注重毕业生的综合职业素质。但这种隐性品质短期内难以评估,已成为企业面临的一大难题。为此,学院于2010年启动了学生核心专业素质评价体系的研究工作,设计建立了过程化、发展性的多元化评价模型。 《学生职业素质发展与评价手册》将学生的职业素质和人文素质融为一体。将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发展素养设计成可衡量的指标,将学生的专业素养量化成指标和数据。
学生按照手册的要求,积极锻炼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全部指标合格后,将获得《学生能力达标证书》。该证书不仅使我校毕业生深受就业市场欢迎,也为企业选拔人才提供参考,降低其就业风险。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人力资源总监表示,“你们学校的毕业生质量越来越符合公司的岗位要求,所以我们每年都会选择来技师学院进行定向招聘。”质量手册,我们可以快速准确地筛选出您需要的人才,此外,该手册还可以为企业在员工培训方面提供参考。”
四、职业素质培养模式驱动全国技工院校素质教育教学改革
经过多年的积累,青岛技师学院不断完善教学理念,形成了鲜明的人才培养特色,为省内外技工院校公共基础课和素养教育改革提供了参考模式。近年来,广州工贸技师学院、扬州技师学院、山东劳动技师学院、北京工贸技师学院等多所学校纷纷前来学习职业素质教育理念和评价体系。 2014年,学院牵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总结了《技工院校学生职业能力评价标准体系实践研究》,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质量评价标准体系并在全国推广。同年,核心专业精品课程荣获青岛市精品课程。 2017年底,在全省专业素质教师培训中,核心专业素质课程被认定为山东省精品课程,并以特色鲜明、成效显着的核心专业素质培训体系获得山东省认可。职业教研室作为省职业质量中心教研室组长单位。学院基本形成了专业结构适应产业发展、校企融合贯穿培养过程、课程教学体现工学结合、技能人才培养水平和规模的核心素质教育体系。与经济社会发展更加契合。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改善技术工人待遇的意见》,提出拓宽技术工人晋升渠道,鼓励企业提高技能水平提高技术工人水平,探索设立特种技师、技术专家、首席技师等岗位。青岛技师学院提出了“为学生提供体面就业”的培养目标。将继续重视高技能人才内涵,兼顾技能和素养,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让学生在未来就业中掌握主动,争创实力。高工资、高福利、体面就业、高质量就业。
专家点评
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对于学校教育来说似乎是一个简单的话题,但要做好、优秀却并不容易。青岛技师学院通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育模式和工作制度,落实“立德树人”的要求,体现技术教育是在坚持教育基本要求的基础上进行的。突出技术人员特点。
课堂、课程和作业是学校教育的基本要素。青岛技师学院在这三个方面从创新的角度进行了系统设计,体现了学校以实践为导向的全人发展和教育的价值取向。第一,课堂教学的革命。介绍了学生从演员到导演的身份转变,强化了学生在课堂上的“话语权”。学校通过这一战略性的“教学模式重构”,顺应了当今社会的发展趋势,是原生态的体现。课堂教学关系的理性回归二是课程结构优化。通过专业素养教育、专业技能和课外活动三个课堂平台,对原有的课程体系进行了完善和拓展,为学生根据当前和未来的需要自主选择学习课程提供了多种可能。三是作业评价的多样性。以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实践导向为出发点,制定“三证合一”学业评价体系,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将学生全面发展理念落实到全要素过程中。人才培养。 。
青岛技师学院向我们呈现的是一个有价值、有意义的改革典型案例,体现了学校与时俱进、适应青岛高素质高技能人才需求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相信通过追求目标、聚焦问题、打造标准、积累成果,学校一定能在技术教育改革实践中打造出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品牌。
典型案例
素养教育“3+1”打造魅力班级群
2018年8月30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神鹰”奖学金山东地区颁奖典礼在日照奥林匹克水上公园举行。在以“新时代、新技能、新梦想”为主题的盛大颁奖台上,青岛技师学院黄刚等两位获奖同学显得格外耀眼。他们昂首挺胸,笑容自信,举止优雅。青岛技术人员的良好素质和修养随处可见。
黄刚是青岛技师学院2016级机电一体化技师预备班班长。他品学兼优,综合能力突出。多次在国家级、省级移动机器人项目及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奖。他是这个班级的骄傲,但他并不孤单。他的身后是一个同样积极进取、硕果累累的优秀班级。
2016年夏天,来自世界各地的32名男生齐聚一堂,组成了机电一体化预备技师班。刚到学校时,他们透露,除了期待和兴奋,更多的是自卑和犹豫。从录取信息来看,53%的学生中考成绩低于300分。其中,12%的学生中考成绩仅在100分以上,6%的学生没有参加中考。
正是这样一个班级,在短短两年多的时间里,在青岛技师学院的双核培养理念和“3+1”素质教育模式下,取得了诸多不凡的成绩:2016年至2018年,连续两学年荣获青岛技师学院先进班集体、5月4日红旗团支部; 2018年,班长黄刚荣获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神鹰”奖学金及青岛市优秀团员称号; 2017年11月至今,陈安宇、黄刚同学荣获“一带一路金砖国家技能发展创新大赛首届移动机器人技能大赛”二等奖、第45届世界移动机器人项目二等奖技能大赛全国机械工业选拔赛等; 2018年10月,东风起参加全国智能制造应用技术大赛山东省选拔赛; 2018年6月,崔伟杰荣获“挑战杯·彩虹人生”山东省职业学校创新创业大赛三等奖; 2017年12月,姜文浩荣获“探索未来”全国青少年科普创新实验及作品大赛济南赛区三等奖; 2017年9月,李继峰荣获山东省黄炎培职业教育创新创业大赛三等奖。
纵观16-5机电工程二班所取得的成绩,这是学院实施“3+1”核心专业素质教育改革以来取得的成绩的见证。 “3+1模式”注重三级一评价体系。 “三”是指:专业素养教育课堂、专业技能课堂、课外活动课堂。 “1”是指职业素质评价。职业素质评价体系改变了传统的封闭式笔试,创造了形成性、终结性的评价模式。通过独特的“3+1”识字模式,形成了“全员参与、全方位育人”的良好氛围,为学生成长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专业素养教育课堂——尊重规则、满足需求、提升学生素养
说起16-5机电二班最受欢迎的课程,一定是自我管理、团队合作、沟通、创新创业四门核心专业素质课程。两个学期的课程学习过程中,全省知名的明星师资团队、互动体验式的理论实践趣味课堂、装备最高的心理行为训练场,极大地提高了二班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16-5 机械和电气工程。学习效能使学生将专业素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动,为成为一名合格的专业人士打下坚实的基础。
核心专业素质课程的开发是基于学校的研究发现:一方面,技工院校的学生严重缺乏学习目标和动力,特别迷茫、自卑,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成长特点;另一方面,企业对学生的素质要求大多集中在团队精神、自律能力、创新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等方面,因此专门针对学生成长模式和企业需求而设计的核心职业素质课程非常有效并受到好评。 2014年荣获青岛市精品课程。 2017年在全省专业素质教师培训中被认定为山东省精品课程。省级精品课程。
专业技能渗透课堂素养——春风化雨,教书育人,引导学生成长
“3+1”素养模式落实“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每门课程守好一个通道、种下好责任田”的国家德育要求,将职业素养教育渗透到专业领域。技能教室。制定并设计了《技工院校专业课德育渗透指南》,将专业素养因素融入专业课教师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评价中,使专业课教师课堂素养渗透变得科学化、系统化。 16-5机电2班的老师们不忘实践教书育人,在每个班级都体现出专业素质的提升。其中,电拖动课程教师徐丕兵是“山东省劳动模范”、齐鲁市首席技师。课堂上,徐老师饱满的教学情绪、吸引人的教学内容和形式、精湛的专业技能水平,亲自向学生们展示了爱岗敬业的“劳模精神”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使班里的学生“ “知其师,信其教”,学习兴趣和动力显着增强,学习成绩逐年提高。 2018年1月,中级钳工职业资格鉴定一次性通过率为100%; 2016年至2018年两个学年,共有8人获得学院一、二、三等奖学金。
课外活动课堂——快乐成长、和谐发展、综合专业能力提升
16-5机电二班在校期间,学院内的各种社团和第二教室蓬勃发展。 “一人一社”班级共有32名学生。其中,黄刚、陈安宇同学在移动机器人俱乐部大显身手,多次代表学院参加国家级、省级移动机器人比赛并取得良好成绩;学生蒋文浩在科技创新俱乐部设计了“火星登陆器”和“火星登陆器”。 《火星巡逻者》荣获全国青少年科普创新实验及作品大赛济南赛区三等奖;崔伟杰、李继峰创办的“青春印象”摄影工作室设计的“全自动控制全景模拟摄影棚”概念在山东黄炎培使用。他们在职业教育创新创业大赛、山东省职业学校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奖。同时,他们立足校园,辐射青岛,开展摄影商业创客实践,目前运营状况良好。通过社团活动,激发学生青春活力,促进个性化发展,提高自我管理、语言表达、探索创新等综合专业能力。
职业素质评价——校企合作,多元化评价,促进职业素质发展
2017年9月至2018年1月,16-5机电2班进入青岛高科通信有限公司实习。他们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扎实的专业技能得到了公司的高度评价。 17名学员获得“优秀见习员工”称号,公司的考核意见和见习成绩记录在学员个人的《职业素质发展与成长手册》中。在青岛技师学院,考试不再是评价学生的唯一方式和手段。它们从课堂延伸到课外,从专业学习延伸到兴趣培养,从日常行为表现延伸到特长探索,注重学生的过程评价和发展评价。多元化的职业素质评价体系成为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有利保障。学校与企业家的合作可以为学生的成长保驾护航。在历年的毕业招聘会上,蓝色职业素质证书已成为学生就业的新护照,也成为企业招聘员工的重要参考。毕业生持有毕业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和职业素质证书,成为企业抢手的人才。正是在学院过程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的PDA评价模式下,形成了“学校-企业-家庭”完整的教育链条,保证了职业素质教育的效果,促进了学生职业素质的发展。
事实上,16-5机电2班的成长和蜕变只是青岛技师学院核心专业素质培养体系建设成果的一个缩影。核心职业素质建设以来,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显着提高。学院毕业生先后受聘于青岛地铁集团、中车集团、青岛海信、青岛海尔等知名企业。一次性就业率为100%。专业对口率、职业稳定率、企业满意率保持在98%以上。近三年,学院培养的学生110余人在省、市技能大赛中获奖。原机电学院团支部被评为全国五四红旗团支部。学院教师实现了教学能力的转型升级。每个人都同时拥有专业教师和优质教师的资格。这就形成了全校上下一盘棋、素质教育共同发展的新局面。 2017年,学院依托核心职业素质培养体系特色鲜明、成效显着,被山东省职业研究办公室认定为省职业质量中心教研室牵头单位,并引进推广其经验向全省技工院校推广。
“我知道我的心里会有一个更大的世界,我要无限相信自己!”这是二班16-5机电技师的班歌。我们也相信,乘着新时代技术教育改革的东风,青岛技师学院一定会勇敢地站在最前列,努力拼搏,让广大学子在更广阔的天地里发挥出巨大的潜力!
小学语文名师分享:如何通过‘动’字提升学生智慧与成绩
小学著名的汉语老师 小学汉语老师de微信公共帐户 在广阔的书籍中,我会发 ...
浙江大学三位一体面试现场实况:家长考生雨中共同前行,感人瞬间令人动容
6月19日凌晨6:15,在雨雨雨的伴随着郑大学的“tripe”采访在Yuquan校园和Z ...
浙江大学三位一体初审入围分数变化分析:2024年首考入围分总体降低,理科生更友好
在智格大学的初步评论中,没有“一对一得分线”这样的事情。所谓的“一对一分数要求” ...
面试系统操作流程详解:考生信息核对、必答题抽取与试讲题目查看指南
再次登录后,输入面试系统的主页。每个候选人的访谈顺序是固定的,审查员的操作顺序也对应。 ...
香港大学硕士项目面试指南:形式与详细攻略全解析
许多学生需要参加香港大学硕士课程的录取面试。但是,根据香港大学的规定,并非所有硕士课程都 ...